婴儿神经心理发育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15日 点击数:1,867 字号:

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感知觉、语言的发育

感知觉的发育
  婴儿出生时,对周围的世界一无所知,但他们已具备视、听、触、味、嗅等各种感觉器官并通过周围环境对感觉器官的刺激,产生的各种感觉来认识这个世界。感觉是婴幼儿探索世界、认识自我过程的第一步,是以后各种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婴幼儿的知觉是在感觉经验不断丰富的基础上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一、视知觉的发育
  胎龄28周以上的新生儿:已经能睁眼,并对强光有闭眼反应。
  胎龄29周以上的新生儿:出现瞳孔对光反应
  胎龄32周到36周以上的新生儿:可将头转向光源。

  足月新生儿:强光照射时有瞬目动作,若有人像在其眼前晃动时,其眼能随之转动。新生儿晶状体聚焦在距眼前25~30cm处,即视物最清楚的距离为25~30cm,在新生儿面前25~30cm处,悬挂一直径大于8cm的红色圆环,左右摆动。这时小儿两眼能注视(左右各45°)。当一物体向他眼前移动时,可出现保护反应而闭眼。新生儿晶状体调节能力差,对其他距离的物品成像模糊。新生儿时期虽然不能区分颜色,但对五颜六色的物品比对灰色物品更感兴趣。
   

1个月时:可对某些颜色做出不同反应。红色物体最能引起小儿兴奋。仰卧位时眼球可随摆动的红色圆环(直径大于8cm)转动90°(左右各45°)。
   

3个月:仰卧位时眼球可摆动180°(左右各90°)。此时婴儿头部和眼球协调功能已发育较好,能转动头部、调节视线来注视物体。能看见8毫米大小的物体,判断物体的大小及形状。喜欢看自己的手。

  4个月:两眼才协调得比较好。出现眼手协调动作,即能注意手中的物体。能追随跌落的物体,开始认识母亲和常见的物品和奶瓶,喜欢看红颜色的东西,见到喜欢的东西或亲近的人表示出喜悦。对颜色感知能力已接近成人水平。

  5个月:进食前看到奶瓶能表示兴奋。5~6个月以上小儿可做视野检查。检查时不蒙眼,扶小儿呈坐位,家人在小儿前方逗引小儿,检查者站在小儿后方,用两个颜色、大小相同、不发声的物体从小儿背后缓缓移动到小儿视野内,左右移动方向及速度尽量一致。若小儿视野正常,就会先朝一个物体去看,然后再去看另一个,同时用手去抓。若多次试验小儿只看一侧物体,可能对侧视野缺损。

  6个月:目光跟随着水平及垂直方向移动的物体转动90°,并能改变体位来协调视觉,如可以通过弯腰或低头去看感兴趣的物体。

  9个月:能较长时间地看3~3.5米内的人物活动。

  1岁半:会注意悬挂在3米处的小玩具。但l岁以内小儿尚不能注视快速运动的物体。

  2岁:能区别垂直线与横线,目光跟随落地的物体。视力为0.5~0.6。

  3岁:能辨别上下方位,视力可达1.0。能认出红、黄、蓝、绿。但对橙色、紫色判断有困难。

面发育都落后(偶尔在坐和走方面不落后)。有些智力落后的小儿曾被误诊为“盲”,因为他们对视觉刺激反应差,如新生儿没有对光反应;2~4周不会凝视;3~4月不会追视;5~6月不会伸手取物,另外正常小婴儿视乳头颜色呈灰白色,常误诊为视神经萎缩,这样就更支持了错误的诊断。

    二、听知觉的发育
    儿童依靠听觉辨别周围事物发出的各种声音,从而认识周围环境,确定行为方向,并通过听觉辨认周围人们所发出的语音、乐曲,促进言语、音乐等能力的发展。

  胎儿:在宫内已有听力。
  新生儿:最初数天新生儿中耳有液体存在,但听觉灵敏度已相当良好,对50~90dB的声响已有反应。偏爱母亲声音。对外界声音可表现为惊跳反应、唤醒反应、瞬目反应、吸吮反应、呼吸节律的改变、吸吮动作的停止或表现为啼哭,若啼哭时听到声音可能表现为啼哭停止。

  1个月:能辨别“吧”与“啪”二个音素的微小差别。能感觉说话的节奏。
  3个月:听到声音后,头转向声音一侧。
  3~4个月:头转向音响侧,眼睛也朝声音方向看。喜欢听悦耳的声音和音乐。
  6个月:能寻找声源,如声音在耳上方,小儿会将头先转向声音一侧,然后再向上。能区别简单的音调,区分父母声音。对母亲语音有反应。
  7个月:叫其名字有反应。
  6~8个月:在小儿一侧上方或下方出现声响,头转向声音,转动的路线是个弧线。
  9个月:能区别语音的意义,区别肯定句与问句的语气。能直接将头转向声音来源。
  10~12个月:能听懂几个字包括家庭成员的称呼。可以根据声音来调节、控制自己的行动,逐渐学会倾听声音。
  l岁:能和大孩子或成人一样去判断声音的来源。听懂自己的名字、一些常见物品的名称如灯、碗;能懂几个词句如再见、欢迎等。
  1岁半:能理解简短的句于如“给妈妈吃苹果”。
  2岁:听懂简单的吩咐,懂得普通人称代词如你、我、他。
  3岁:能够听懂简单的音乐或歌曲。

  从新生儿到一周岁半听觉发育可分以下五个阶段:
  0~3个月:当突然听到60dB以上的声音会出现全身抖动,两手握拳,前臂迅速屈曲或皱眉头,眨眼、睁眼,这时期称听性反射期。
  4~6个月:对声音有反应,可辨别妈妈的声音。跟孩子说话,他可用眼注视着你,这时期称为听性反应期。
  7~9个月:能主动地向声源方向转脸,也就是有了辨别声音方向的能力,这一时期称为定向反应期。
  10~11个月:叫他名字都有反应,能学说“妈妈”、“爸爸”,听到悦耳的音乐者可做出有节奏的活动。这时期称为语言反应期。
  1岁~1.5岁:按听到的语言能作出反应,当问到“鼻子、眼睛、嘴……在哪儿”可用手指出来,这时期开始了语言学习期。

  任何程度的听觉缺陷都阻碍语言的发育,并可由此带来学习困难及社会交往困难等问题。言语、音乐等能力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听觉。孩子从一出生起,就通过听觉来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并通过语言来认识世界,故听觉缺陷可以认为是最需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病症之一。在家庭中,可通过观察小儿对声响如开门声、说话声、铃铛声、秒表声等反应来估计小儿听力。

  但在临床上听觉发育落后最常见的原因并不是听觉缺陷,而是智力低下。有些智力低下的小儿听觉反应不好,常被误诊为耳聋。还有些小儿因出生时脑损伤在生后最初数周内听不到声音,以后才听到。这些小儿还常常表现为“只闻其声,不知其义”,不能理解他人的语言。

  三、其它感知觉的发育
  (一)触觉
    触觉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婴儿不仅生下来就有触觉, 而且某些部位的触觉已经发育得很好,如嘴唇、眼、手掌、足尖等。其中以嘴唇部分最为灵敏。轻轻用手指触碰小儿嘴唇时,他的小嘴即会作出反应,顺着手指的方向寻找,并引发吮吸动作。1个月的婴儿已能凭口腔触觉辨别不同软硬性的乳头。3个月时,婴儿视触协调能力逐渐发展起来,可通过抓摸眼前的物体,来体会物体的大小、形状、软硬、粗细、干湿,从而学会对事物的辨认。4~5个月以后,婴儿视触协调能力逐渐完善起来,能够有意识地根据视觉信息指导自己的手臂运动,成为婴儿探索外在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

  触觉异常可表现为对很多衣料不适应(哭闹)、口感异常(如食谱窄,对许多食物不愿意尝试)。

  (二)味、嗅、痛及温度觉发育
  新生儿的味觉十分灵敏,能识别酸、甜、苦、辣的味道。比较偏爱甜味,对苦、辣、酸味表示反感。4个月时,已经能够识别味道的浓淡,8个月时,小儿的味觉更加敏感,对食物的好恶日趋明显,对讨厌的食物拒食或将其吐出来。嗅觉的发育也比较成熟,小儿生后第一次与母亲接触时,就能闻出并记住母亲的气味。吃奶时能够凭着嗅觉寻找奶头。当他嗅到刺激性较强的气体时,会表现出不安的面部表情和不规则的呼吸。4个月时,小儿就能辨别出香臭。新生儿对冷暖的感觉很敏感,遇到寒冷时会哭闹不安,置身于温暖的环境中则会平静安详地入睡。随着小儿发育成熟,感觉功能逐渐变得精确。

语言发育
  语言是一种密码,它是通过特定的交流信号系统来表达外界的各种思想。语言过程主要包括语言感知 、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这三个基本过程,它们是语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所有言语交流活动所必须经过的三个基本阶段。语言发育除受中枢神经系统语言中枢管理外,还需要正常的听觉和发音器官,故语言障碍除了反映神经系统的功能外,还要注意有无听觉及发音器官的功能异常。婴儿落地后的第一声啼哭,就宣告了言语的开端。

  新生儿:为生理需要而啼哭。
  2个月:能微笑,能发出一些元音,偶发少数辅音,如“嗯”“啊-咕”等的喉音。
  3个月:高兴时会大叫,当引逗他说话时,他也会“呀呀”作答。
  4个月:能大声发笑,会咿呀作语,会发出辅音m、 k、 g、 p、d、b。
  5个月:会注意声音的变化。
  6个月:能发“ba”、“da”、“ka”等三个左右的音节。
  8个月:能发“ba~ba”,“da~da”等两个连续的音。可以利用发音来引起人们对他的注意。注意听熟悉的声音。辨别成人问句与叙述句的语调;能把语言与实际意义联系起来,如对成人训斥有反应。
  10个月:能理解一些话的意思,大人说“再见”时会摇手,会模仿声音,会识别母亲的表情,对“不”有反应。
11个月:能说一个字。
  1岁:平均能说2~3个字,指出身体部位,懂得很多话的意思,能听懂自己的名字、常用物体名称,开始学说话,能用简单的词表达自己的意思,往往用的是叠音如用“汪汪”表示狗。
  15个月:能说出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话”。
  l岁半时:能说出几个有意义的词。能指出自己及亲人的眼、鼻、口、头发、手、脚、鞋等,开始用四、五个字来表达意思,如“宝宝上街”。
  21~24个月:可以说出2~3个字的句子,会用“你”、“我”等代词。
  2~3岁:能说出自己姓名,会说短的歌谣。咬字可能还不清楚,有时还会有口吃。
  3岁时:说话清晰。

  影响语言发育的因素有许多,如遗传、听力、环境教育、智力等等。
  1、智力低下:智力与语言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智力低下可影响语言能力的发育,语言较其他方面更能反映小儿的智力水平。智力低下的小儿不能注意别人对他说什么,精神不能集中,模仿能力也差,不能表达和理解词的意义。这种小儿主要表现在开始说话晚而且不能用词来表达其意思。年龄较大的智力低下小儿表现为说话不切题、模仿语言及重复语言。在智力低下的小儿开始说话时,有时也能说清楚某个词,但很快又忘掉了,以致于几个月内又听不到这个词。

  2、听力缺陷:听力丧失的小儿无法学习说话,除非用一些特殊方法,若听力丧失不太严重,他可看着别人口唇的动作学着发音,如“b、f、w”等声音,但对于依靠舌运动发出的声音学起来就很困难,如“g、l、n”等音。在人类语言中常是每秒振动512~2048次的声音,有的小儿仅仅对高频率的声音听不到,如“s、f”等,但对低频率的声音可以听到,如钟表滴滴嗒嗒的声音,拍手、关门、汽车发动机的声音全能听到,以致听力缺陷被忽视。

  3、环境影响:关心孩子,多和孩子说话有利于语言的发育。在孤儿院抚养长大的小儿,开始学习说话和组成句子均较晚。家长不停地批评、指责孩子说话的方式或语调或很少搭理小儿的问话,都会影响小儿语言的进步。双胎的小儿常常出现语言发育落后,往往其中一个较明显。有人认为其原因可能由于母亲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同时教两个小孩说话,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双胎中的一个模仿另一个的语言,而不是模仿成人的语言。

  4、口腔解剖缺陷:腭裂对语言发育影响不大,但在发一些辅音时受影响,如p、b、t、d、k、g等。有时腭裂同时伴有耳聋,语言发育将受到影响。腺样体增生时常发音常有鼻音,上下颌咬合不良时可影响发音,特别是小下颌畸形。舌系带短一般不影响说话。脑性瘫痪常有语言方面的困难,除了开始会说话的时间后延,还有构音不良。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小儿还常常合并有听力障碍。

  5、遗传因素:家族中,尤其是父母有语言发育迟缓,说话可能也较晚。

  6、个体差异。正常小儿在听懂别人说话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才会说话,有时只会说几个词,但能听懂几百个词。有些小儿到了会说话的年龄,但还不会说,可是一旦会说话后,就能说出很多词。女孩说话比男孩要早。

更多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